近期,成都又上新了一批“家门口”的公园——高新西区合作街道河滨广场焕然一新,从老旧小游园变身社区活力广场;双流区西航港街道的闲置地改造为社区公园;新都区桂林小学周边杂草丛生的闲置地块成为精致街角花园……这些变化正是成都“金角银边”建设行动的生动缩影。曾经被忽视的城市“边角料”,正成为市民生活中的“小骄傲”,这不仅是城市颜值的升级,更是民生温度的传递。
过去,不少城市剩余空间因“散、小、碎”被忽视,沦为堆放杂物、滋生乱象的“边角料”,既浪费土地资源,也拉低了群众的生活品质。而成都实施的“金角银边”建设行动正是针对这一“城市痛点”精准发力,通过“寻空间+增景观+强功能”这套“组合拳”,把桥下通道、街旁闲置、基础设施周边等“不起眼”的空间,打造成兼具景观与生态、休闲与文化等多功能的复合型公共空间。
这种“见缝插绿、因地制宜”的思路,让城市空间利用告别了“重面子轻里子”的误区,真正做到了“把空间还给市民”。毕竟,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家门口的一方绿地、楼下的一片运动空间,远比远方的网红景点更实在。这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金角银边”,虽然单个面积不大,但集合起来却构成了城市生态的重要网络。它们让市民能够“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就近运动”,大大缩短了人与绿地的空间和心理距离,更促进了社区交往,增强了邻里互动,为城市注入了更多活力与温度。
从更深层次看,“金角银边”建设行动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也体现了城市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从注重宏观规划到关注微观体验,从管理者视角到市民视角。将那些曾经被视为“灰色空间”的地方转变为充满生机的公共场所,正是对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精准回应,展现了城市治理中的人文关怀。
城市发展不应只有高楼大厦的“天际线”,更该有贴近生活的“风景线”。从“灰色角落”到“绿色空间”,从“闲置地块”到“民生乐园”,这些蝶变角落的大小或许只能以平方米计,但其所承载的生活乐趣和城市温情,却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它们已悄然成为了城市文明的“微窗口”,折射出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