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又是一年七夕,成都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从民俗体验里的巧手穿针,到集体颁证中的郑重承诺,再到家风分享时的温情讲述……勾勒出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交融的生动图景。七夕,这个承载千年文化记忆的节日,正沿着“乞巧祈愿—情侣传情—涵养家风”的脉络,完成着文化内涵的时代演变,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精神纽带。
七夕节起源可追溯至三四千年以前,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七夕习俗略有差别,但说一句“古代七夕的核心是乞巧”应该也算是普遍认知了。彼时,女子们在七夕夜摆上瓜果,穿针引线,向织女“七姐”祈求巧手与智慧,而斗巧、穿针乞巧等民俗活动,也让七夕成为女性的“技能比拼日”,沉淀着古人崇尚劳动、向往美好的文化基因。成都天府新区的“穿针迎乞巧”比技艺、新都区的“巧手织布”体验等活动,正是对这一文化内涵的呼应,让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传统七夕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代变迁,七夕逐渐演变为象征爱情的“中国情人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自带浪漫与坚守的特质,恰好契合了人们对真挚情感的向往。这一转变让这个传统节日成为情侣间表达心意的特殊节点,然而,若是把七夕局限于“秀恩爱”的节日,无疑是“格局小了”,也简化了其文化厚度。成都的集体颁证活动巧妙“破局”——以古风信笺留存一生誓言;把剪纸、拓印等非遗元素融入“婚书”;通过文明婚俗知识问答传递婚俗新风……这些仪式感满满的活动细节,将浪漫情感与婚姻责任相结合,培育积极向上的婚俗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七夕的内涵被进一步拓展,升华为弘扬优良家风的文化载体。在成都开展的“我们的节日·七夕”系列活动中,不仅有集体颁证,还有家风分享,通过讲座、亲子互动、家风故事会等形式,将节日意义从“二人世界”延伸到“家庭单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转变恰逢其时,也回应了时代需求。当七夕节以传统文化为基,以倡导文明婚俗、弘扬优良家风为梁,便真正融入到社会文明建设进程中,这正是传统节日走向未来最动人的姿态。
从“乞巧”到“传情”,再到“传家风”,七夕的演变恰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缩影——既保留古老内核,又不断吸纳时代精神。当我们在七夕参与民俗体验、聆听家风故事时,不仅是延续传统仪式,更是在参与一场文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