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这些出圈的“名场面”你见过吗——环颈雉妈妈从容带幼崽横穿马路,司机们默契停车守护;九眼桥附近水域,一群苍鹭优雅伫立、悠然“摸鱼”;“鸟中大熊猫”黄胸鹀现身麦田……这些珍贵的瞬间,并非偶然的奇遇,而是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发展所催生出的日常诗意。
车流为环颈雉停下,流淌出城市暖心的守护与温度。近日,一段环颈雉妈妈带娃过马路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画面中,司机们集体停车,耐心等待这一家子安全通过。这份尊重生命的自觉行动,体现了成都人民对生态文明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也呼应了成都的生态文明理念。从“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蓝图,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绿地布局,再到社区绿道、口袋公园的毛细血管式渗透,成都不断编织着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的绿色网络。据统计,截至目前成都市各类大小公园数量已超1500个,天府绿道总里程超过9000公里,这份“绿色成绩单”,让市民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重获与自然对话的空间。
苍鹭闹市“摸鱼”,折射出城市生态文明的双向奔赴。九眼桥附近水域,紧邻繁华都市核心,但每年都能解锁“春日限定”趣味场景——一群苍鹭悠然自得,或“站桩”静候,或俯身“摸鱼”,市民们则在远处静静观赏拍照,不打扰这份宁静与美好。这一幕,正是一座城市水环境治理与生物栖息地修复成效的生动答卷。近年来,成都大力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着力恢复河湖健康生态,为水鸟提供了清洁水源与丰富的食物链。同时,针对鸟类等野生动物的保护法规日益完善,市民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共同营造了让野生动物敢于接近、能够栖居的城市环境。
黄胸鹀现身麦田,勾勒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美丽图景。今年5月,有摄影爱好者拍摄到“鸟中大熊猫”黄胸鹀在成都麦田出没的画面。它就像一位来自大自然的敏感信使,以自身的回归或驻足,为城市的生态健康状况投下了珍贵的信任票。这一现象清晰表明,当城市的生态空间得到保障、污染得到控制、生物廊道得以连通,即使如黄胸鹀这般对环境要求苛刻的“贵客”,也能在繁华都市的边缘寻得一方生息之地。
环颈雉、苍鹭、黄胸鹀等野生动物的“现身说法”,是对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最好证明。它们无声而有力地宣告:人类真正的繁荣,不在于对自然的征服与驱逐,而在于共享碧水蓝天,各自皆有归处,能抬头遇见惊喜,侧耳听见生机。唯有如此,城市才能在钢筋水泥的骨架里,生长出永恒而鲜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