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成都作为全国首个获得“中国书店之都”称号的城市,林林总总的书店同火锅、茶馆一样多,更有菜市书屋、社区书屋等多种多样的阅读空间。今年世界读书日期间,全市策划了上百场活动,构建起全域阅读网络,为“书香成都”注入蓬勃生命力。
虽说世界读书日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仍有人要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在这个泛娱乐化、信息化爆炸的时代,很多人沉溺于短视频的即时快感,碎片化娱乐成为消磨时间的主流,需要耐心和专注的读书反而成为了一件奢侈且困难的事。然而短视频依托大数据对个人喜好的“精准狙击”,带来的是将人困住的“信息茧房”和停不下来的“时间黑洞”,反之,一本好书却如同一把钥匙,既能打开专业领域的门锁,也能贯通历史与现实的隧道。
于人而言,读书是一场打破认知壁垒的远征;于城市而言,“书香气”则滋养着城市文明“底气”。如何让读书穿过信息洪流,从图书馆走向市井,从校园渗透家庭,从活动升华为习惯?成都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思路:不是用读书对抗娱乐,而是拓展“阅读+”模式,让书香浸润生活肌理。
阅读+活动:以“全民阅读”为目标,通过亲子阅读、经典诵读、传承耕读、科幻对话、文化市集等多元形式,持续性开展各类阅读活动,打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阅读+资源:通过资源统筹的方式,成都创新打造的70家“菜市书屋”如今已成为菜市一隅的文化灯塔,菜市场附近300米内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也纳入了阅读服务体系,把阅读变成群众“顺路可为”的日常。阅读+惠民:通过发放书店消费券,让广大市民享受购书优惠,既降低阅读成本,又提振文化消费。阅读+教育:深化“书香校园”建设,将阅读融入教育全链条,同时联动家庭与社区,推动社区图书“漂流”,实现“家门口的阅读自由” 。
世界读书日每年不过一天,但阅读却可以成为我们的“终身大事”。或许可以从今天开始,把刷短视频的15分钟换成读几页书,让《活着》的坚韧冲淡“土味视频”的喧嚣,让《三体》的宇宙想象替代“搞笑段子”的浮夸。毕竟,一个人的精神高度,取决于他俯身读书时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