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新都,春风裹着花香掠过青瓦白墙,也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土城村的村头巷尾。4月30日,一场充满温情的“家风之约”在土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拉开帷幕——“成都好人”张义洲带着他深耕基层二十余年的故事走来,用凡人微光点亮了全场居民对“好家风”的理解。
一、从“假日驿站”到“银龄战队”:好家风是基层治理的“粘合剂”
活动现场,72岁的张义洲穿着朴素的衬衫,用带着新都口音的客家话娓娓道来:“家风不是挂在墙上的字画,是你每天做的事、走的路、暖的心。”
暖童心:把红色故事讲成“成长养料”
翻开他的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3年来的160堂公益课:从石林村“假日驿站”的党史小课堂,到手把手教留守儿童做手工、学法律,6000余名青少年在他的课堂上触摸到“家国情怀”的温度。最让人动容的是,每节课后他都会认真写下简报,270余篇文字里,藏着孩子们第一次举手发言的紧张、学会包饺子时的雀跃,还有读红色家书时偷偷抹掉的眼泪。
护夕阳:用脚步丈量“孝老之路”
说到照顾老人,张义洲手一挥:“我们村18个特殊老人,哪个屋头漏雨、哪个爱吃软和饭,志愿者比他们子女还清楚!”最让他骄傲的是,从最初8个人的“光杆司令”,到现在34人的“银发战队”,靠的全是“真心换真心”,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让现场不少居民红了眼眶。
二、互动时刻:当“身边好人”遇上“家长里短”
“张老师,年轻人上班忙,怎么平衡工作和陪老人?”“娃娃叛逆期,怎么让他们听进去道理?”互动环节秒变“家庭课堂”,居民们带着生活中的困惑踊跃提问。
张义洲的回答朴实却戳心:“陪老人不用等‘有空’,路过打个电话、顺手带把菜;教娃娃别靠吼,你蹲下来听他说话,他才会抬头看你。”
三、家风团扇:把“好风气”画进扇面,带进家门
“孝、善、勤、和”“家和万事兴”“谦以养德”……在手工环节,居民们握着毛笔在团扇上认真写下自家的“家风关键词”。并用彩笔描绘桂花等图案。
“回家挂在客厅,扇风时就想起今天的课。”土城村王阿姨举着刚做好的团扇,扇面上“邻里互助”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场从“听故事”到“动手做”的体验,让抽象的“家风”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传家宝。
家风是什么?他用20年给出答案
从晨光熹微到日头偏西,张义洲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让所有人读懂:家风是课堂上的一次俯身倾听,是深夜里的一回暖心护送,是邻里间的一句“我帮你”。正如他在结尾所说:“我做的都是小事,只要大家觉得‘这样的日子很温暖’,就够了。”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当“成都好人”的故事在土城村传开,当一把把写满家风的团扇摇起,我们相信:文明的种子早已在新都的土地上生根——它藏在志愿者的脚步里,落在百姓的笑谈中,更融进每个家庭的日常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