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急救日,解锁急救“必修课”

发表时间:2025-09-15 16:23 来源: 责任编辑:新都区文明办

当意外发生时,黄金救援时间内的专业急救,是守护生命的关键防线。9月13日世界急救日当天,新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组织开展“掌握急救技能 守护生命安全”世界急救日主题活动,通过沉浸式实操学习,向市民普及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两大核心急救技能,推动“学急救、会急救、用急救”的理念深入人心,提升群众应对突发意外的应急救援能力。

活动现场,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护士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解了专业急救知识。“成人胸外按压需精准把控深度与频率,深度5-6厘米、每分钟100-120次;儿童按压深度要减至 3-4厘米,力度需更轻柔……”在心肺复苏讲解环节,护士不仅明确了操作核心,还同步普及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使用方法,“AED是心肺复苏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大幅提升心跳骤停患者生存率,大家在公共场所可留意是否配备了AED及其位置,新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就配备了AED,紧急时刻可及时取用。”

讲解期间,护士还在急救模型上演示了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等规范动作,以及“心肺复苏+AED配合”的完整流程:从判断患者意识、呼叫急救支援,到同步准备AED、规范实施按压,每个环节都清晰易懂。

为让现场的小朋友也能掌握基础急救动作,护士特意预留体验时间,让孩子们轮流上前,在儿童专用急救模型上练习胸外按压。从调整掌心位置到控制按压力度,护士一对一指导纠正,孩子们练得格外认真,结束后还主动向家长演示 “刚学会的救人动作”。

针对日常生活中高发的气道异物梗阻问题,护士结合不同场景讲解操作差异。“面对婴幼儿,需将其俯卧于手臂,保持头部低于躯干,用手掌根轻拍肩胛骨之间;针对成人或大龄儿童,则需从背后环抱,双手握拳抵住肚脐与剑突之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讲解结束后,护士特意邀请了3组市民两两搭档、互相实操,模拟成人气道梗阻施救、体验婴幼儿海姆立克法操作。

模拟实操过程中,护士紧盯每组动作,及时纠正“握拳位置偏上”“冲击力度不足”等问题,让参与者在真实互动中找准操作要点,现场氛围专注而活跃。

“以前我觉得急救是医生才会的事儿,离我好远!今天亲手按了模型才知道,正确按下去真的能救别人!”刚完成心肺复苏体验的5年级学生小宇比划着按压的动作,“护士姐姐说按得对、按得快,就能帮人多争取时间,我现在学会了,以后要是有人需要,我也能帮助别人了!”

不少参与者表示,此次培训打破了急救的“专业壁垒”——无论是孩子也能掌握的基础按压,还是市民分组开展的互救实操,都让看似复杂的急救技能变得可学、可用,有效提升了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此次活动也为推动全社会形成“重视急救、参与急救”的氛围奠定了基础,让急救技能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通用工具”,为更多人筑牢生命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