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事关脱贫大计

发表时间:2019-12-25 16:26 来源:信平 责任编辑:zz

       当前,在安徽省一些贫困地区,“人情风”让贫困户苦不堪言,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路上的一大“拦路虎”。“普通邻里都送二三百元,我家送一百元都拿不出手。以前我家办事人家送一百元,现在人家办事我们就得还两百元,礼少了面子挂不住,都要‘捂着脸走路’。”皖北贫困户许中根说。许中根家里劳动力短缺,他和老伴都身患慢性疾病,日子过得紧巴巴。本来老两口靠国家补助生活还过得去,但随礼太多,日子就紧巴了。(1126日《安徽日报》)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但要实现小康,必须先完成脱贫的目标,而贫困重灾区则在基层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因为受自然资源禀赋有限的影响,部分农村地区还不够富裕,甚至有些农村还处在贫困线附近。

     但客观条件不是贫困的唯一原因,有些地方的传统陋习,同样致人贫困。如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浪费颇巨;如随礼跟风攀比,背上人情债等。有人形容陋习带来的危害时说,“一个媳妇半条命”“一场丧事两头空”,这种说法并没有夸大其辞,而是在很多地方真人真事地轮番上演着。

   “礼多人不怪”思维成为脱离路上的“绊脚石”。“普通邻里都送二三百元,我家送一百元都拿不出手。以前我家办事人家送一百元,现在人家办事我们就得还两百元,礼少了面子挂不住,都要‘捂着脸走路’。”有这种想法的人,在农村是绝对大多数,他们爱面子,不肯服输,哪怕是贫困户,也要讲究不能在礼数上丢份。高彩礼、铺张浪费等陋习重压下,很多家庭不堪其负。

   移风易俗刻不容缓。跟风攀比,看似有面子,实则没里子;看似热闹,实则伤元气。将大批资金用于人情面子上,对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并不补益,影响美丽乡村、文明乡村的建设。因此,必须要大刀阔斧地扫除陋习,填平思想洼地,正确引导群众的礼仪观。当然还要有一定的体制机制,比如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作用,提倡新风,给出建议,帮群众算明白账。同时,党员干部要作表率,因势利导,减轻因人情造成的思想负担,让简约、朴素的风尚深入人心。(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