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都好人”杜兴发,会想到“智者”这个词,脑际里会响起《在希望的田野上》那首歌的旋律。
土地是宽厚的。在杜兴发的记忆里,有着太多的艰辛和磨炼。生活在普通农民的家庭,那个院落,那条村道,那片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田野,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刻在他的年轮里。杜兴发5岁的时候,家境贫寒的杜家飘飞着孝布,那是1966年,父亲死了。刚满1岁的小妹并不完全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幼稚的眼里有了忧伤。从此,坚强的母亲带着8个子女,在贫寒和艰辛中走过难忘的岁月。
母亲守寡几十年,以中国农村女性的良好品德,教育和熏陶着杜兴发,杜兴发像母亲一样善良淳朴,勤奋踏实。
初中毕业,杜兴发结束了读书的生涯,作为母亲的帮手,走进了春种秋收的田里。泥尘的村道上,他读书时早去晚归的脚印,成了记忆。
二
时间是一把钥匙,能启开人的精神世界的房门。
杜兴发成了普通农民以后,并没有就此芸芸众生。他坚信,依靠勤奋和努力,一定会改变人生的命运。他和妻子劳动耕耘,把汗水洒在马家镇双龙村13社属于他们的田土里,收获农民的温饱。
馥郁金黄的油菜花开了一季又一季,杜兴发的身上沾着稻絮和油菜花粉,带着庄稼人可贵的质朴,走进了参与建筑的农民工行列,泥灰,砖头,日晒,雨淋,高高的脚手架,一幢新的楼房落成了,又住进新的窝棚……妻子在家种田,哺育女儿。10多年过去了,不知为人们修建了多少新房,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经过勤劳节俭,杜兴发夫妇总算有了积蓄。
人生像流淌、歌唱的河,日子是需要坦坦荡荡往前走的。夫妻同心,又经过摔打,杜兴发办起了一个作坊式的小型服装厂,妻子是他最得力的助手。这是杜兴发创业的开始。
三
随着事业的发展,在村里人的眼中,杜兴发“发了”,称他“发哥”。小型服装厂越来越兴旺,杜兴发是红红火火的老板了。而有多少人知道,他和妻子是实际上的“苦工”呢!他们加工生产的服装发售成都批发市场,必须每天一早亲自送去。开初,两夫妇骑着加重自行车,驮着沉甸甸的货物,在坑洼不平的村道上拼命地蹬,到了马家镇上,再搭专门运货的车到成都,一定要赶在早晨3点半钟送到青年路的服装批发商手里,紧接着送荷花池市场,天天如此,风雨不改。所以,每天早晨,很早就得起床,饿着肚子忙碌,送了货又要匆匆赶回来照顾厂里,往往是饥饱不匀。到了晚上,则要收拾生产出来的服装,检查质量,进行挑选,准备第二天的送货,忙到夜里的10点到11点钟才能睡觉,没几个钟头以后,又是新的征程。
那条村道,是杜兴发和妻子辛苦经营的见证者。晴天、阴天送货还好,如果遇上雨天或瓢泼大雨,那就惨了。时间不能拖延,哪怕身上淋湿了,也要用雨衣遮住货物,使其不湿不溅上泥浆,不知由于过度劳累和淋雨,感冒了多少次。一旦久雨不晴,泥泞的村道上骑车驮货就特别难了,真会让人联想到那两句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哪怕再难夫妻俩也要大步往前走。那是他们的事业,他们的追求。
杜兴发和妻子给成都批发市场送货的车,由自行车换成摩托车,再到汽车,印证了他们的艰苦创业和成功发展。
四
在新都区文明办的“‘新都好人’推荐表里”,这样评价杜兴发:
“他虽然是一个平凡的农民,但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虽然自己的事业有了很好的成绩,但却善良淳朴,勤奋踏实。早年家境贫寒,但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们夫妻二人起早贪黑,共同打拼,创办了一家服装厂,从生产到销售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生产的产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他们的服装厂虽然规模不大,但由于他们诚信经营,运转良好。不仅自己生活条件好了,还解决了30多名妇女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在职工眼里,他是一个通情达理,善于经营的老板;在群众心中,他则是一个勤奋踏实,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好人。”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而不能只流淌利润的血液。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关心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对他来说,这句话时刻鞭策着自己。自己生活富裕起来了,但不能忘本,要懂得感恩和奉献社会。”
因此我们说,杜兴发是智者。只有智者才知道根在哪里,才知道感恩和回报社会。
五
村道,联系到千家万户,如一根绳索,牵动村民的心。
杜兴发上学时走过的村道,他和妻子艰苦创业留下清晰脚印的村道,村民们赶场、劳动、外出打工、治病……非走不可的村道,年复一年,静静地摆在川西坝子的苍穹下,黑土、石块,高低不平,久雨之后那么泥泞、滑溜,艰难走过的老人、上学的孩子……像烙印一般刻在杜兴发的心里。
在当时,那条坑洼、泥泞的路是马家镇双龙村(并合村之前的9村和10村)及新都镇部分村,到马家场镇的主要村道。读书的时候,杜兴发希望它好走一点;当农民的时候,他想过修路;创业的时候,夫妻俩下过决心……待到有能力了,他和妻子说:修!
夫妻俩毫不犹豫,自己出钱去买碳渣,小四轮一车又一次地运来,他们亲自去面路基……为了村民的出行方便,杜兴发一共买了20多车碳渣,修补村道,出钱出力,心甘情愿地奉献。
修好的村道平坦、畅通,在阳光下闪烁着,那是他们的道德光辉。
六
“5·12”大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很大的精神财富,震动的不仅是美丽的山河,还是人们的灵魂。
在抗震救灾的日子里,杜兴发抢先去了地震灾区。那一天,他买了蔬菜、矿泉水,和新都一中、新民中学去救灾的老师一道,他开车,载着满满一汽车物资——那是他们的心愿,直奔重灾区红白镇,走过被震垮的公路,余震不时袭来,面盆大的石块滚落到汽车前面……杜兴发的心里只有灾区群众,早已忘记了危险和没有吃饭的饥肠辘辘。回到新都,已经是晚上的12点钟了,这才找到一家餐店,匆匆吃了饭。
地震也是人心的试金石。杜兴发和妻子尽其所能为地震灾区的人民捐款,在荷花池捐,在新都捐……还有杜兴发交的特殊党费,前前后后加起来,有1万多元。捐出的钱不在于数目的多少,它是这对农民夫妇的善良、爱国和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感情,是杜兴发这个普通党员的忠诚。
杜兴发为帮助地震灾区,尽了最大的努力,他还号召动员全厂职工为灾区捐款、捐物,掏出了他赤热的心。
七
杜兴发有一副热心肠,非常关心群众的疾苦,别人有困难,毫不迟疑地出手相助,对那些贫困的家庭,他经常捐款捐物,所以被称为“首善”。
村里有一农户,因为儿子出了事,加上其他原因,滑为特困家庭,住房破破烂烂,政府拨了一笔钱,进行重修,费用又不够,杜兴发便主动给予捐助,让老两口住上了舒适的新房。
得到杜兴发帮助的人,对他总怀着感激之情。而杜兴发做好事并不需要什么回报,他已经将此作为人生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杜兴发对有困难的群众,不仅从物质上给以帮助,还重视从精神上进行扶持,使其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有一技之长,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改变命运。这是更重要的帮扶,体现了杜兴发的远见。
八
杜兴发依靠奋斗和努力,重新书写了人生和命运,从家境的贫寒走到今天,给村里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从夫妻俩流着汗蹬两个辘轱的自行车送货,到自己有了汽车,这本身就是一部奋斗史的档案记录。那辆汽车无形间又成了杜兴发做好事的交通工具,“不管村上的大小事,还是邻居病了,需要送医院,他都随叫随到,从不提索取。”
村里人记得有这么一个晚上,绿野如沧海,村道悠悠,乡村的夜晚很静谧,很美。当夜9点多钟,邻家一个3岁多的孩子,突然被烫伤了,急需送医院。杜兴发知道以后,开出汽车,载上孩子和他的家人,立刻上了路。先到天元医院,因为孩子伤势太重,又转送四七医院……经过抢救,孩子度过了难关。孩子的母亲眼噙热泪,全家人感激得说不出话来。
九
杜兴发说,对有些现象他看不惯,爱管闲事。他所说的闲事不“闲”,是关系到社会文明的事,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触及到人的灵魂,举几个例子吧:
有的人以自我为轴心,不尊敬老人,还自认为“新潮”,他主动去劝导,直到对方服了为止;
有人对父母不孝敬,他会上门去谈心,语重心长地说:房檐水点点滴,父母辛辛苦苦为你付出了大半辈子,你那样对待他们,忍心吗?你也会老的,如果将来你的子女也学你,你心里怎么想?别人会在愧疚中知道他告诫的“百善孝为先”的含义;
有人缺乏良好的习惯,乱扔垃圾,他去劝阻,并且动手打扫,叫对方把垃圾集中起来,放到指定的地方。人都是有脸面的,谁还好意思再乱扔?
杜兴发为了环境的美好,经常义务打扫卫生。
有一次,杜兴发开车外出,同车的家人因为感冒,向车窗外吐了一口痰。他和家人探讨了这件事人,劝家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良好的习惯,做文明人。全家人通情达理,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从此,他在车上备放了一个垃圾桶,坐车的人谁也不再往外乱扔垃圾。表面看来,这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则是关系到严于律己、一个共产党员及其家属给人们树立榜样的大事,不是他小题大做,而是他思考的深刻,有长远眼光。
十
在自己的车内放一个小小的垃圾桶,折射出了共产党员杜兴发文明典范的形象。同样,从一些小事也能看出杜兴发一心为公的良好品质。
双龙村村部的门外,因为修建和挪地落下了一小块不成方形的空地,有一分多,由于无人耕种荒芜着,既浪费资源又影响美观。杜兴发从大局出发,并不考虑吃亏与否,用自留地换了下来,种上花木和蔬菜,弥补了缺陷。
土地是农民的根。至今,杜兴发夫妇仍然种有田,吸收着丰厚土地给他们的营养和灵气。
杜兴发非常孝顺母亲,他的妻子也一样。如今,尽管母亲按照传统方式,儿子们大了,成家立业了,父母就应该在儿子家轮换吃饭,一是显得公平,二是不至于割断某一方的亲情。不管母亲在哪家吃饭,家里炖猪蹄子什么的,夫妻俩都要趁热给母亲端去,那是热辣辣的感情。
说到自己的母亲,杜兴发既感慨又自豪,流露出儿子对母亲那深深的感情。他说,母亲80多岁了,养儿育女、辛勤劳累了大半辈子,而今生活好了,并不缺钱和吃穿,仍然那么勤劳和俭省:看见有塑料瓶子便去捡起来;到了农忙的大小二季,太阳火盆一般,还要到田里去,一吊一吊的,捡麦子,捡谷子。母亲说,这是粮食啊!
刚好在院子前的路上,看到了杜兴发的母亲。在晴空下,她显得那么健康,精干,在略为瘦小的身材里,蕴藏着中国农村女性的炽热和朴质的优秀品德。杜兴发能够成为有良好口碑的“新都好人”,也因为他身上流着母亲的血液。
十一
杜兴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贤惠能干,女儿就读满意的大学。大凡好人都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种下了好的因。
杜兴发是一个普通党员。他说,举起手在党旗下庄严地宣了誓,决不能违背入党的誓言,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由于天天早起去成都送货,妻子患上了早起头痛的病,加上其他原因,夫妻俩准备转行,关闭小型服装厂,创办新的企业。相信杜兴发,无论今后做什么,他都会以“新都好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若要继续说下去,杜兴发还有不少故事,仍然以“新都好人”推荐表里的话结束全文吧:“他就是这样始终捧着一颗乐于奉献、勤于奉献、善于奉献之心,为了帮助那些身处逆境、需要帮助的人们,一次次伸出援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以身作则、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时时处处做表率,倡导文明先锋。他决心不负众望,沿着敬业奉献、文明知理的路子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