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我的天使——记 “道德模范•新都好人”

发表时间:2019-08-27 13:36 来源: 责任编辑:白兰华

    像孩子依赖着肩膀/像眼泪依赖着脸庞/你就像天使一样/给我依赖给我力量/像诗人依赖着月亮/像海豚依赖海洋/你是天使是天使/你是我最初和最后的天堂……
   
听五月天的《天使》,其优美的旋律,温婉的歌词,以及缓缓流淌出的深情,深深打动我的心灵。

走进新都区三河中心敬老院兴华分院,和杨素蓉院长的一席长谈,让我深切感受到,杨院长就是老人们的天使,敬老院就是老人们的人间天堂。

与新都结缘

    杨素蓉,出生于19653819827月,在乐至县宝林区中学高中毕业后,她怀着一腔青春梦想,辗转来到成都新石公司上班,在新都一位百货老板的柜台上当售货员。

聪明伶俐、吃苦耐劳的杨素蓉工作不到三个月,就被赏识她的老板推荐到新都参加会计培训。

    1984年,新都县石板滩乡企业办公室招聘会计,有知识储备有奋斗目标的杨素蓉,终于把握住这次机会,如愿应聘到石板滩乡(现为石板滩镇)工作,任福利院会计。

    从此,她像一颗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在新都的沃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一颗参天大树,为石板滩乡的老人们带来无限福音。

大姑娘历练成女汉子

    会计,是一项专业技能较强的工作。杨素蓉,从土生土长的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正值豆蔻年华,窈窕淑女一枚,惹得好多人羡慕。

    在杨素蓉的心目中,会计工作,无非是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做些查对发票、核算账目等写写算算的工作,干净卫生,轻松惬意,真是从糠箩兜跳进米箩兜里了。

    可现实总是骨感,有些不近人情。

    在福利院,杨素蓉除了做会计,更多的是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责任。

    最初的福利院,占地十多亩,房屋低矮简陋,有以五保户为主的20多位老人在此居住。工作人员却只有3人。1个分管领导(由乡政府武装部部长兼任),1个会计,1个工人。

    人手少,只有见到啥事做啥事。一日三餐分饭分菜,用鸡公车推老人去看病,护理重症病人。年轻的杨素蓉,吃住在福利院,和老人们时刻在一起,忙得脚不沾地,大冬天的,额头上还渗着汗珠。

    对于一个年轻姑娘,福利院的事务还难不倒她。感到困难的是,那年月每年要到生产队称粮。

    每个五保户每年由生产队负责供应400多斤大米。有的生产队考虑得周全,由队长把每家的定额收拢一堆后,由杨素蓉驮起就走。有的生产队还需杨素蓉一家一家地去称,遇上没人在家,还得多跑几趟。

    杨素蓉骑上28圈的加重自行车,前面杠子上搭一大袋米,后衣架上捆一大袋米,颠簸在坑洼崎岖的丘陵小道。有时遇上村民的狗跟着她撵,惊慌失措的她摔了好多跤子留了好多伤痕,她自己也数不清。后来有经验了,就绑根棍子在车后架旁边,有时吓唬狗,有时下雨用来戳车圈上粘着的黄泥巴。

    “客家人淳朴善良,考虑到我一个姑娘家,东奔西跑收粮辛苦,都很配合我工作。我每到一个院子,闲着的大妈们帮我拿的拿称,牵的牵口袋,热情得很哦,让我很不好意思。”

    “后来,福利院增添设备,买了辆70摩托车,女同志不敢骑,乡上就分了一个男同胞来,收粮时,他收距离远的乡村,我就收近的村落。”

    因为老人们每年的柴火钱有限,为了节省开支,杨素蓉将煮饭烧柴火改为烧坨坨碳,并且亲自动手做煤球,满脸黑灰,只剩一口白牙。

    夏天,小青瓦房子漏雨,杨素蓉不敢上房拣瓦,就拿根长竹竿对着透亮的地方一点点戳,戳到不见光亮为止。

就这样,一个大姑娘历练成敢说敢干雷厉风行的女汉子。

    为了改善老人们的生活,杨素蓉出点子,想办法,勤动手,敢实践。

    1987年开始,在福利院前面的空坝里修起了几间房屋,搞竹编生产,开茶馆,办轧花厂和塑料管厂,后来不办厂了,又将房子租出去,收取租金。

    经济条件的改善,为福利院迎来了生机与活力。

    增聘护理人员、出纳、炊事人员,提升院内管理服务水平。

    为老人们添置新衣,改善伙食,一周可以吃三次肉了,逢年过节,摆坝坝宴,一桌10来个菜品,老人容光焕发。

会计培训班的同学来看望杨素蓉,见好些老人流鼻涕流口水,便小心地问她:“天天和这些流口水的老人在一起,烦不烦?你吃饭吃得下去没?”杨素蓉抹了下额头被汗水打湿的刘海,平静地说:“咋吃不下。早就习惯了。”并一再强调,“对待老人需要爱心。”

    说实话,当她第一次踏进福利院大门时,确实有些心凉。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令人无法想象。美好的憧憬和浪漫的情怀,服从工作分配与勇于担当责任,孰轻孰重,年轻的杨素蓉还是能够分清。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工作需要她,老人们需要她,那就留下来吧,为孤苦无依的老人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也曾有企业请杨素蓉出山,干专职会计工作,工作条件好,薪酬待遇高,多说几次,她也有点点心动。老人们听说后就来劝她,“不走了嘛,你咋舍得我们嘛。”老人恋恋不舍的依赖神情,令杨素蓉无法转身离去。

    因为,天长日久的相处,她和老人们已经亲如父女情如母女。

妈妈喊成了杨会计

    在新都,杨素蓉收获了她的爱情。

    是爱心仁义之心,将张元斌与杨素蓉的心紧紧相连。

    张元斌,是石板滩镇金三角社区乡村医生。从17岁高中毕业起,就跟随县名中医曾益松学医。至今,从医已35年了。

在经济困难年代,村民看病赊账是家常便饭。张医生从不记账,患者记得就还,记不得就算了。遇着行动不便的患者,张医生背起药箱,上门问诊,不计报酬。

    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一位老人气喘厉害,医疗站条件有限,张医生劝她到乡卫生院治疗。可患者支吾了半天,就是不愿去,坚持要张医生给她开药。在得知老人家庭经济困窘的现状时,张医生毫不犹豫掏出衣袋里仅有的一张50元面额的钞票,递到老人手中,嘱咐老人前去卫生院就医。要知道,那时50元面额的钞票才发行不久,好多人还没见过呢。

    1987年,新郎张元斌从福利院将杨素蓉娶回了家。福利院的老人们,理所当然成了杨素蓉的娘家人。福利院嫁女儿,娘家人总该表示点什么嘛。杨素蓉深知老人们生活艰辛坎坷,一生无儿无女,或者有儿女但儿女夭亡,有的还带有残疾,生活极为不便。是社会的进步和作为,将丧失劳动力且老无所依的老人们集中安置在一起,共度幸福晚年。他们的情,只能心领,只能通过工作中的关爱和扶持来回报他们。

    年长的肖婆婆不干了,非要将自己一个月3元的零花钱塞到杨素蓉手里,并眼泪汪汪地看着杨素蓉走出福利院。走出很远,杨素蓉还依依不舍地回望,见老人们在大门口挥手凝望,白扑扑的发丝在风中飞扬。

    第二天,杨素蓉就回到了福利院上班。老人们像好久没见到女儿似的,亲热地围着她,笑语盈盈。杨素蓉以吃喜的方式将礼物一一分给老人们,以一种朴素的方式保留了老人们的心意与自尊。

    有一年,杨素蓉生病在家休息了三天。老人们自发组织轮流到家里来看她,有的甚至用自己不多的零花钱为她买来水果、补品。

    刚开始,杨素蓉执意不要,但看到老人们被拒绝后的沮丧,她还是收下了。不过,后来她又以各种各样的理由退还给了老人。

    千里送鸿毛,礼轻人义重。丈夫张元斌非常感动,觉得妻子工作中所有的付出和劳累都值了。

    在石板滩镇,老人们习惯性地称呼杨素蓉为“杨会计”。就连儿子也耳濡目染,跟着爷爷婆婆们喊“杨会计”,上小学了,才改口喊“妈妈”。

    小时候,儿子在福利院待的时间最多。从幼儿园放学回来,妈妈忙碌,儿子就跟着婆婆爷爷玩儿,婆婆爷爷和他玩游戏,教他念童谣,欢声笑语在静谧的院落飞散飘荡。妈妈周六周日加班,儿子也来到福利院,和老人作伴,他是大家心头的“宝”。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哩咕噜滚下来。”

    “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

稚嫩的童音,像春天的活泼的燕子,飞进东家,又飞西家。

我待老人如父母

    《孟子·梁惠王上》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孟子的这句千古名言,杨素蓉用一生去实践。

    叶吉安,留着一把山羊胡子,是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革命,他比杨素蓉还早些时候来到福利院。第一次见到叶吉安时,老人衣服被磨破了好几个地方,一身邋遢,这让杨素蓉感到自己身上责任不轻。自此以后,她就把老人当成重点照顾对象。

    叶吉安衣服破了,杨素蓉亲自一针一线为老人缝补。天气变化了,杨素蓉随时提醒老人增减衣服。叶吉安年纪大了,杨素蓉为他盛软和的饭菜。

    叶吉安听力减弱,听不清楚别人说话,背也驮了,他常常一个人在院子里一坐就是半天。杨素蓉看着叶吉安越来越沉默寡言,心里着急,只要有时间,她都会陪老人坐会儿,聊上几句。虽然叶大爷听不见,但他能够感知杨院长对他的关心,他会像小孩子一样高兴许久。

    老人到街上和生产队的熟人喝酒,一时高兴就喝醉了。杨素蓉接到消息后,亲自上街背他回来,告诉他注意身体,酒适量即可。

    “ 老人害怕孤独,特别是像叶吉安这样的老人,更需要与人交流。在杨素蓉照顾他的20多年里,叶吉安身体健康,没住过一次医院。

    2009年,98岁高龄的叶吉安老人平静安详地离开这个世界。

    李久义老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疾病,每年春天,都要发病。一次,他到木兰镇走亲戚,回敬老院途中走失。杨素蓉和其他工作人员分成几组,与他的亲属一道,先在木兰镇、石板滩镇区域范围内寻找,再一步步扩大寻找范围,时常找到深更半夜。在集市、车站、路口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张贴寻人启事,只要听说哪里有人长得像他,他们就马不停蹄地赶过去确认。40天的时间啊,杨素蓉心急得没睡个安稳觉。后来,李久义自己回来了,看见杨素蓉就像见到了亲人一样,杨素蓉看着老人足有一尺长的胡子,以及老人脚上打起的水泡,眼里满含泪水。

    从此,杨素蓉针对院内精神疾病患者的个性特点,在加强看护管理的同时,在患者易发病时间段便将其送到专业医院治疗,待过了发病期,再将其接回敬老院。

    肖明玉婆婆,是现在敬老院里年龄最大的女性,今年87岁了。她原住石板滩镇翻身村,与独子相依为命。后来儿子不幸落水身亡,她成为五保老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肖婆婆体力减弱,一个人生活不方便,村干部便劝她到敬老院生活,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于199510月住进了敬老院。这一来,她爱上了敬老院,和院里的老人成了相依相伴的兄妹。

    别看肖婆婆年纪大,可一点不糊涂,衣着整洁,红头花色的。

    她说:“杨素蓉经常和我们摆龙门阵,常常是有说有笑,难得看到她跟敬老院的老人发过脾气、红过脸。我们当她是自己的亲人!”

    谈起20085.12地震,杨素蓉还心有余悸。“房子甩成45°角,左偏右倒,好吓人哦。”

    第一时间,杨素蓉和院里所有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一起来到每个老人的房间。男同志在底楼背行动不便的老人,女同志到二楼组织疏散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有条不紊地将老人转移到安全地点。当杨素蓉把最后一名瘫痪在床的老人转移出去时,才发现自己脚上的高跟鞋已不知啥时候丢了,脚被刮伤还流着血。

    为了预防余震发生,她和姐妹们夜以继日轮流守候,7个昼夜没回过家。声音哑了,喊不出话,就准备铁盆铁杆,告诉老人们,听到铁盆响,就往外面跑,不能跑的就等工作人员来背。

    杨素蓉的声带,半年才恢复正常。

    工作过程中,受委屈也是杨素蓉预料中的事,但是她更看重与老人们长期建立起来的友谊。

    温松安老人爱喝酒,有一次老人喝醉了,杨素蓉上前劝阻。

    “温大爷,你别喝那么多酒,伤身体啊。”

    “我喝我的酒,管你啥事?”话毕,一泡口水吐在杨素蓉脸上,才揩干,温大爷又朝杨素蓉腿上踢了一脚,还骂骂咧咧想把她轰出房间。

    受到这样的委屈,平常人都要大发雷霆,可杨素蓉不,她仍然照顾温大爷上床休息。等他酒醒后,杨素蓉又耐心地给他做工作,说服老人改掉醉酒的坏习惯。

    如今,温大爷还是要喝酒,但是非常有节制,没有再喝醉过。说起吐口水打人的荒唐行为,温大爷很不好意思呢。

老人,就是我的父母。尽管杨素蓉家也有父母公婆,可她无暇顾及,只能把孝心和孝顺,落实到逢年过节的空闲时间。

    父母公婆理解支持她,常对她说,我们身体还可以,能自己照顾自己,你就安心照顾敬老院的老人吧,他们比我们苦,你要好好对待他们。

我待孤儿如子女

    从小就失去父母的孤儿,人生之初就经历了生命的疼痛,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来自心灵的安抚和关爱。

    杨素蓉,就像慈爱的妈妈用心呵护他们的成长。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她为“杨嬢嬢”。

    孩子每天放学回到敬老院,杨嬢嬢都要来到孩子房间里,嘘寒问暖,过问其学习生活情况。

    孩子有了情绪波动,杨嬢嬢明察秋毫,及时与他们促膝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做知心朋友。

    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杨嬢嬢通过走访和电话联系班主任,也了解得一清二楚,老师通力合作,激励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杨嬢嬢最关注的是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她经常召集院里所有孩子一道,做游戏,唱儿歌,讲故事,阅读课外读物,努力塑造孩子开朗、阳光、积极、健康的个性。

    何维兰和何盛强两兄妹上世纪90年代初到敬老院时,姐姐13岁,弟弟7岁。姐姐学习勤奋,刻苦好读,高中毕业后,考上兰州医学院就读,毕业后在成都工作。

    陈其秀,先天性青光眼。父亲早逝,母亲严重智障。母女俩一起来到敬老院居住。

    杨素蓉对女孩的未来很是担忧。“她妈妈倒老了,有政府管。可孩子的路还长啊,总得想个办法以后能自食其力才行。”

陈其秀学过盲人按摩,但因身材矮小瘦弱,身高不足1.5,手细小没劲,做一阵子确实不行。

    杨嬢嬢就安排炊事人员教她做家务活,做个勤快能干、懂事明理、勤俭持家的贤惠女子。

    陈其秀长大结婚,敬老院为她置办了嫁妆,高高兴兴把她嫁到男家。

    “前几天才回来看她妈妈,带着一对儿女,生活幸福!”

    钟常良,四岁多时,父亲过世,母亲因未和父亲办理结婚证,就离家出走再无讯息。他和阿婆一起来到敬老院。

    钟常良性格温和,懂事孝顺,常帮助阿婆等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受大家欢迎。初中毕业后考上中专,后被华西都市报下属的一个单位录用为工人。

    他们,回到石板滩镇,就必到敬老院看看。因为,敬老院是他们永远的家。

    他们,有啥困惑有啥喜讯,都要向杨嬢嬢诉说。因为,杨嬢嬢,是他们温暖的依靠。

    他们知足感恩,懂得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回报这个社会,回报身边那些可爱的人!

创建和谐敬老院

    1996年,杨素蓉任石板滩乡福利院院长。2006925,石板滩镇福利院与合兴敬老院合并,更名为新都区三河中心敬老院兴华分院,老人数量由20多人增至80多人。面对工作重担,杨院长坚持“以老人为本,为老人解愁”的工作理念,一如既往地开展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内容的“三心”服务工作。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创位升级,建设和谐、稳定、安全的敬老院,真正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为。

    杨院长重视科学管理,强化人性化服务,让老人们觉得你不是在管他,而是为他服务,是在关心爱护他。

    征求院民意见,制定了院规民约、食堂管理制度、卫生制度、值班制度、院民出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定期组织院民学习讨论,不断修正完善。

    合理安排一周菜谱,保证每餐鲜菜鲜饭。每逢传统佳节特意为老人准备丰盛的饭菜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做好环境卫生保洁和美化,清扫卫生死角。公共场所干净整洁,老人床上用品、衣裤按时清洗。定期为老人理发,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更换衣裤,定期洗澡等。

    工作人员把老人当成自己的父辈,多与他们拉家常,了解老人性格、思想动态。在老人之间,建立互助小组,开展帮护活动。

    组织老人进行安全知识学习,讲解安全用气、用电、防火等常识。

    杨院长积极动员五保老人参与院务事务。推行五保老人自治管理模式,在五保对象里民主选举管委会成员,实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管委会的成立,不断提升了敬老院的服务管理水平,化解了五保对象之间的纠纷,对敬老院的安全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杨院长长期从事敬老院的服务管理工作,深知老人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几十年的秉性难以改变,有些陋习依然存在,忽然有一天大家生活在一起,日益凸显的矛盾纠纷影响着敬老院的和谐稳定。在区民政局和区司法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兴华敬老院矛盾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建了由镇司法所长、院内管理人员、德高望重的五保对象、老人代表等为成员的调解员队伍,参与老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化解,及时消除老人之间的是非隔阂,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化解在敬老院内部。

    虽然是隆冬时节,但敬老院内仍温暖如春。天竺桂苍翠碧绿,如一把把大伞,风姿绰约。绿树下草坪青青,如一块块绿毯,生机盎然。花坛里,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各色小花绽着笑脸。绿树后面的两层小楼,灰瓦白墙,在冬日的暖阳里沉静温婉,熠熠生辉。

    老人们三三两两地休闲着。有的搬把凳子出来,边晒太阳边听收音机。有的在健身器材区域,边甩着腿脚边聊着天。有的在坝子里转着圈儿散步……生命的脚步,充实悠然。

 

    你就是我的天使/保护着我的天使/从此我再没有忧伤/你就是我的天使/给我快乐的天使/甚至我学会了飞翔/飞过人间的无常/才懂爱才是宝藏/不管世界变得怎么样/只要有你就会是天堂……

    杨素蓉,就是天使。她33年如一日,无私奉献,克己为公,将自己心血倾注到敬老院每位老人和孩子身上,让他们找到了阳光和快乐,看到了希望和力量!

    有你,就会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