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 义无反顾
肖红志正在家里准备行装,外出打工,忽然听到呼救声,立即同邻居们跑到沼气池边,他毫不犹豫地跳入池中,把奄奄一息的肖渊席快要托到井口的时候,肖红志也支撑不住倒下,肖渊席还压在他身上,只见他嘴唇颤动,却喊不出声来。村民拨打了“120”,邻居们齐心协力,找来铁钩和绳子,一鼔作气把他俩一个一个拉出了沼气池。这时,“120”赶到,肖渊席因深度中毒,已无生命迹象,确定死亡。处于深度昏迷的肖红志被送到附近的金堂县第二人民医院简单处理后,送往华西医院高压氧舱吸氧。2008年4月,金堂县人民政府授予肖洪志“见义勇为”称号,并给予了相应的抚慰。
肖红志在华西医院,妻子一直照料,二十多天后终于醒过来了,但肢体仍处于瘫痪状态。在医院的精心治疗,妻子的耐心护理下,肖红志病体渐渐好转。到2009年上半年,肖红志出院回家调养,由搀扶行走到可单独行走约一华里,可谓生命的奇迹,康复的希望即将实现。就在这关键时刻,肖红志的妻子却不耐烦了,甚至对他拳脚相加。肖红志又受到严重的打击和伤害,甚至摧残,他再也没有站起来了。肖红志的妻子陈尤才于2009年下半年竟然拋弃了病残的丈夫,另交新欢,玩起了失踪,丢下了年幼的一双儿女和七、八十岁的公婆。
姐弟情深 不离不弃
在新都区新民镇打工的肖红玲是肖红志的姐姐,一天她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说是他照顾小弟(红志)摔了跤。肖红玲放下电话,心急火燎,请假后立即赶车回到家里。走进家门看到年迈的父母和病残的弟弟,几乎要放声大哭起来。但坚强的信念使他欲哭无泪。她一边安慰老人,一边考虑着这个家庭该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她深深地知道护理弟弟的重担只有落在自已肩上了,老父母要照看这一双年幼的侄儿侄女。她毅然辞别了父母,把弟弟接到她打工的新民镇来,当时她听人说马家镇黃德元医生能治脑瘫,她决定一边打工一边护理弟弟。她租住了新民镇新河东街51号街后的三间农家小屋,在此度过了漫长的时光。她也曾多次给弟媳打电话,希望她回来帮着照应,但对方一直没有露面,更不曾得到一句问候的话语。
肖红玲天天背弟弟出去理疗,为了生活和支付巨大的医药费,自己抽时间在就近打零工,经朋友介绍请了一位敬老院的老人帮她照料,同时老乡在场口送了两亩田给她自已种粮食来补贴家用。
2012年,日常生活刚刚安排得有点头绪,肖红玲的丈夫从外地打工回来找到她说:“孩子大了要用钱,要结婚还得用钱。别人孩子的父母都买车、买房,你护理小弟,能有钱吗?”肖红玲无语。丈夫接着说:“现在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是放弃护理小弟和照应年迈父母,与我一起去广州打工;二是我们离婚。”肖红玲再三考虑,选择了离婚。我采访她时,说到这里显得有些哽咽,她说:“其实他(丈夫)也没错。我想,丈夫和儿子他们身强体壮,能生存,就是苦一点。而小弟生活不能自理,能丢开不管吗?”
回顾住院期间,为了唤醒弟弟,肖红玲用力拍打他的脸颊,抱着脑袋来回晃动,不停地对他说话、放音乐……,慢慢地肖红志清醒了过来。为他理疗,肖红玲双手夹在弟弟胸口,将体重160斤的肖红志扶了起来。这样的工作,肖红玲每天都要做,已经成了习惯。“自己走两步,抬脚走。”肖红玲说着,肖红志颤颤巍巍地迈了两步,又紧紧抓住姐姐的手臂,不再走动。“每天早晚都要按摩,至少一个小时。”肖红玲说。刚开始肖红志的四肢都是僵硬的,完全动不了。按摩能防止肌肉萎缩,她每天给弟弟擦身子,也带肖红志去诊所按摩。为了恢复双手的功能,肖红玲特意买来鸡爪,放在弟弟手里,让他自己吃。
釆访后记 感动至深
八年的光阴,对常人来说,可谓转眼之间。而肖红玲却觉得时光过得太慢。弟弟肖红志的病情虽有好转,还是不能正常行走。2015年冬月,老母亲因病去世。从此八十多岁的父亲也住进了医院,至今还在华西医院重症监护室。她把弟弟送回老家调养,便日夜守护在老父亲的病榻前,但仍然牵挂着弟弟。
肖红玲感到欣慰的是她的儿子张培已大专(汽车与设计)毕业,并参加了工作。每逢节假日都会开车来看望舅舅和母亲,对外公也有不少慰问和关心。更感到欣慰的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经济上的扶持,以及乡亲们的支持和援助。
肖红玲姐弟的事迹感人致深,使人经久不能忘怀,乘兴吟诗一首与读者分享。诗曰:
孝悌人生第一条,义无反顾最堪骄。
感恩尽责原无悔,立世修身不动摇。
畅叙真情抒快意,每闻善事树清标。
红玲故事今传播,正气洋洋上碧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