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云履职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杨洪燕出生于蓬溪县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爷爷年龄大了,需要人关怀,母亲常年有病,更需要照顾。父亲忙于电力局的工作,很多时候根本顾不了。杨洪燕一边上学,一边细心地照顾着爷爷和母亲。有时学习紧张,顾不过来,周围的邻居都要过来搭把手,帮个忙,也是从这个时候起,杨洪燕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便开始萌芽。她更从父亲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叫孝顺,懂得了什么是爱心。父亲虽然工作忙累,但只要回到家里,首先就到爷爷面前问寒问暖,无论爷爷有什么吩咐,父亲都笑着满口应承,从不会顶撞半句。对常年患病的母亲更是不离不弃,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着母亲,让她感受了亲情的力量和爱的伟大,这对杨洪燕影响至深。
一九九七年高中毕业以后,杨洪燕便出门打工。虽然没有考上大学有些遗憾,但她也想圆自己的大学梦,她就在打工的同时去上电大,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充实自己。在其他小姐妹都去逛服装店和化妆品店的时候,杨洪燕却与书为伴,她还特别爱看一些女性励志类的书籍,不断地激励着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大限度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000年的时候,杨洪燕参加一个好姐妹的婚礼,并应邀当伴娘。也就是在这个婚礼上,与她生命中的另一半相识,双方互生情愫,便交换了联络方式。二00二年,有情人终成眷属,走进了婚礼的殿堂,成为新都区龙桥镇的媳妇之一。家具园区建立之后,杨洪燕一家便住进了瑞云社区,与丈夫一起开了小面馆,随后又开了超市,后来又经营一家茶楼。
在这里,杨洪燕从小积攒起来的爱心便充分释放出来,左邻右舍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她总是最先站出来;周围团转有啥不平之事,她总是冲在最前头。久而久之,杨洪燕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这也让她成为了一个闲不住的人。哪一家不供养父母,哪个人有啥大病小痛,哪家人扯筋角孽,甚至哪家人不讲卫生等等,邻居们都跑过来找她,杨洪燕总是放下自己的事情,去管这些“闲事”。当然,闲事管多了,总有得罪人的时候,杨洪燕却满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一天早晨,杨洪燕跑步锻炼回来,看到的一幕让她再也忍不住怒火:一个六十多岁的环卫工,刚把地面清扫干净,一个小伙子提了一包垃圾走出来,不但没把它投进垃圾箱里,而且故意把手一扬,将垃圾撒得遍地都是,还用手指点着环卫工,说是让这个“老东西”、“瓜娃子”赶快清扫。杨洪燕便上前数落了他两句,他却说自己这是给他们创造工作机会,如果他不把这些垃圾撒开,他们就无事可做,更不要说挣钱了。气极了的杨洪燕指着他的鼻子把他臭骂一顿,然后帮着环卫工把地面重新清扫了一遍。老人叹息着说,这事与你又没啥关系,何必去得罪人呢!杨洪燕却说:“没事,这样的人就该有人站出来教训教训他,二天才晓得好歹。”
二00八年,杨洪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时时处处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现出一个中共党员应有的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在广大党员和群众有了较高的威望。二0一三年,杨洪燕高票当选为社区党支部副书记。
作为社区的党支部副书记,杨洪燕在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发展和组织等工作的同时,还要协助书记抓好社区的全面工 作。瑞云社区的居民,都是刚从田里爬上来不久,长期的农村生活,对于身份的突然转变并不是很适应,特别是过去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等,一下子转不过弯来。杨洪燕就和社区干部一起,加强了对群众的说服教育工作,要求居民们从思想上、行动上都要适应这种变化。杨洪燕还从风貌整治入手,改变过去那种车辆乱停、摊位乱摆、垃圾乱丢、车辆和行人乱挤的局面,集中整治卫生死角,清除电杆上、墙面上乱贴的各种小广告,使车辆归位,摊位归区,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在一些比较繁杂的地段组织疏导。很快,人们便发现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变得漂亮起来,秩序也好了起来,人们也更珍惜这种成果,变得越来越自觉起来。
水莲花开
感恩祖国,回报社会,是杨洪燕从小就建立的理想。在汶川和芦山地震的时候,杨洪燕就向社区的领导建议,向灾区人民献爱心,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她不但自己主动捐款,还组织了募捐,并将款项全部交给了红十字会。当上社区干部以后,便一心扑在工作上,通过多次走访、了解,从逐步熟悉和掌握全区社区的情况入手,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关爱弱势群体方面更是不遗余力。社区有一位八十多岁的孤独老人,生活比较困难,又没有别的亲人照顾,社区就准备把他纳入低保对象。可是这位倔强的老人却不干,不愿意让国家来供养自己,表示自己是篾匠,有手艺在身,能够自食其力。看这位老人执意如此,杨洪燕依然没有放弃,对老人的邻居们都提了要求,希望他们帮忙看顾一下老人,有啥子事情及时向社区反映。今年八月,老人不慎摔了一跤,杨洪燕就赶忙把他送进医院去检查和治疗,等老人好了之后,又把老人接了回来,并帮助他安排好今后的生活。
自从媒体揭露出个别慈善组织打着慈善的旗号,借机挥霍浪费,践踏人们爱心的事件以后,杨洪燕虽然也很气愤,但她并没有就此心灰意冷,而是以“水莲”的网名,努力地寻找着机会。二0一三年,杨洪燕偶然发现了一个做公益和慈善事业的草根QQ群,深入了解之后,发现这群人没有炫目的口号,更没有标榜自己如何如何,只是默默地做着一件又一件实事,这与杨洪燕认知的理念相同。在杨洪燕的心里,公益和慈善事业不是口号,更不是一种形式,而是融入了中国人血脉和灵魂的一方净土,容不得半点污染,爱心人士所有的付出,都是心甘情愿的,都是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杨洪燕很快就以“水莲”这个名字加入了这个草根组合,同他们一起做起了公益和慈善工作。在这里,只有不断的付出,没有任何报酬;没有任何强迫,都是自愿;没有规定过任何过高的额度,都是量力而行。这样的活动,每个月都有三四次,杨洪燕每次都积极参与,并且乐在其中。开始那段时间,丈夫并不太理解,杨洪燕就拉着他一起去做一些公益和慈善工作,当他看到救助者那窘迫的困境,自己和那些爱心人士无私的付出,他更了解了自己的妻子,懂得了公益和慈善事业的重大意义,开始大力地支持她,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资金上,从来没有说过二话,只要有时间,他都主动地和杨洪燕一起跑东跑西,为公益和慈善事业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这个组合做公益,做慈善,不是听到风就是雨,而是先组织几个志愿者,到受助者那里去,通过走访调查,核实相关情况,确定帮扶的具体项目,预算出需要的资金和物资,再向群里发布这些讯息,要求爱心人士在什么时间段之前筹集到位,由志愿者送去,所有支助的资金和物资情况及时公布,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志愿者做两次以上的回访,审核爱心人士所捐的款物是否足额到位;了解这些款物的实际使用情况;受助者现在有什么变化,有怎样的变化,并将所有的讯息及时在网上进行公布,让社会上的所有爱心人士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随着一件又一件事情全都落到了实处,这个草根群体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队伍也就越发壮大起来。根据相关要求,他们注册成立了四川益路同行慈善服务中心。
成都市区内的蒋婆婆生活困难,水莲(杨洪燕的网名,下同)是从益路同行这个组织里知道的。她和其它几个志愿者一起,参与了捐助前的调查。发现七十多岁的蒋婆婆,看起来起码有八十多岁了,居住在某处待拆迁的破旧房屋里,家里有一个五十多岁患癫痫病的女儿,还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孙儿。蒋婆婆一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全靠蒋婆婆到春熙路等处捡一些饮料瓶和垃圾,每天早出晚归,最多可以收入五元钱,既要供孙子上学,还要为女儿治病,一年到头很难吃得上几次肉。即使是买洗衣粉,也仅仅是为了给孙子洗校服。水莲她们去的时候,蒋婆婆靠捡垃圾为生已有十四年了。水莲和同去的几个人给蒋婆婆留了部分钱,又安慰了一番蒋婆婆。回来之后,水莲就用图片和文字,把蒋婆婆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帮扶的项目,如实地发布在益路同行的网络上,很快就募集到了一定的资金和物资,给蒋婆婆送去。他们帮助蒋婆婆整修房屋,整理房间,送去了电磁炉、电视机等家用器具,帮她预交了电费,送上了爱心人士所捐的款项。望着蒋婆婆那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的笑容,水莲自己感到十分开心。
凉山州的彝族小姑娘阿布,水莲是在二0一三年通过凤凰网的一位大叔认识的。这位大叔家住广州,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更是一位爱心人士,他资助阿布已经有好几年了。当这位大叔得知水莲也热衷于公益和慈善事业时,非常高兴,就托水莲将他那边的一些捐款和物资带给阿布。水莲也带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千里迢迢地来到凉山州,来到了阿布的身边。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水莲加入到了对阿布的资助行列,她每年都要去凉山三四次,给阿布送去换季的时新衣服和一些生活用品,送去一些书籍及学习用具。鼓励她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今的阿布,已经是一个二十岁的大姑娘了,并且成为了凉山州的一名协警。阿布常常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激之情,亲切地称呼她为“水莲姐”,说是如果没有水莲姐和社会上那么多爱心人士资助她,她就不可能读那么多的书,明白那么多道理,只能像其它小姐妹一样,十几岁就嫁人,糊里糊涂地过一辈子。同阿布建立了联系之后,阿布就把她们那里需要资助的东西告诉水莲,水莲就买好这些东西及时地送过去。至今为止,水莲和她们团队的爱心人士,已经和凉山州的十九所学校建立了联系,努力地为这里的贫困学子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这些贫寒学子的心中,“水莲姐”这个称呼让他们感到了温暖,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而水莲自己,也为这个亲切的称谓欣喜不已。
温暖二八
诚然,杨洪燕所加入的这个最初的草根组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也没有动辄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元的捐赠,甚至在相关的公益和慈善机构里,名气也不是很大,但他们脚踏实地,把每一件事情都认认真真地做好,让受助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像春风,护佑着一朵朵小花;像细雨,滋润着一颗颗禾苗。他们不求闻达,只是默默地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然而他们的爱心,却让那些急切需要帮助的人们,感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温暖,让他们走出困境,走进希望。能够和这样的团队一起做公益,做慈善,杨洪燕更是乐此不疲。
作为社区干部的杨洪燕,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把这种爱心机制引入到社区的工作中去,达到有机结合,让更多的人投入到公益和慈善中去,从而让社区的居民受益,更好地推动社区的工作。经过一番思考,杨洪燕决定建立一支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每月集中一次为社区群众服务。她把这个想法汇报之后,得到了社区书记和主任的大力支持。但也有人表示怀疑:虽然是一件好事,能不能组织起来就是一个问题,能不能坚持下去就更是问题,当然,还有一些更难听的闲言碎语。面对这些,杨洪燕泰然处之,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这个人天生就是“抗压能力和复原能力都很强”的人。于是,她又开始了走访和动员工作,在龙桥镇党委政府和社区组织的支持下,龙桥镇瑞云社区第一支“温暖二八”党员志愿者团队顺利诞生了。
杨洪燕说,建立这个团队的灵感来自于益路同行这个公益组织,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步形成全社区都来献出爱心、关心他人的良好氛围,营造人人都热心公益,争做慈善的社会风尚,并且把“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同社区工作“为民、便民、助民、利民”的服务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探索新路作出有益的尝试。
二0一五年三月二十八日,这一天阳光灿烂,“温暖二八”活动在瑞云社区正式拉开帷幕。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每个月的二十八日,都按时举办此类活动,参加的志愿者也越来越多,活动项目也不断扩展,享受到各种温馨服务的群众也越来越多。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一下六个方面:一、每月二十八日在社区文化广场开展免费的便民服务,主要项目有理发、缝纫、补鞋、配钥匙、常规体检、煤气检修、居家养老、助残助困、法律咨询、各项安全知识宣传等等。二、组织志愿者募集资金和物资,为本社区的五保户、低保户、空巢老人、残障人员送去温暖。三、组建小小文明志愿者队伍。为树立小朋友的文明意识、责任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科技意识,在暑假中为社区一百多个小朋友及其家长,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请成都大学的学生为他们演示科技小发明,组织小朋友们清扫院落卫生等等。四、每年都要为社区的五十名换位保洁人员发放防寒帽、围巾、手套、牛奶等爱心物资。五、每月都要组织志愿者到龙桥镇敬老院,开展慰问服务活动,为老人们做一些理发、剪指甲等护理工作,天气转凉了,动员志愿者为每个老人送上他们手织的各色围巾。六、在做好社区公益的同时,与社会上的公益组织联合为孤寡老人、贫困学子、残障人员、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积极参与贫困山区助学和扶贫工作。
“温暖二八”活动开展之初,有的社区居民简直不敢相信有这么多的免费服务,待他们着实体验一番之后,对这种贴心的服务方式赞不绝口,有的干脆自己也加入进来,甚至动员有一技之长的家人也加入到这个志愿者队伍之中。杨洪燕认为,做公益事业,必然要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因此,从“温暖二八”的第一次活动开始,都是采取自愿的原则,而团队的每一个人也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用最好的状态,最好的技术为居民们提供做好的服务。至今,“温暖二八”已开展了二十多个月,志愿者团队的人气愈来愈旺,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愈来愈高。似乎这个活动也得到了老天的特别眷顾:哪怕头一天甚至当天早晨都还在下雨,但只要时间一到,志愿者们把桌椅一摆出来,很快就云散雨收,所有的活动都能正常地进行。
如今的“温暖二八”,已经成为日益深入人心的一个靓丽品牌,成为龙桥镇极其耀眼的一张名片。杨洪燕还在思索,怎样把公益和慈善事业做得更好,怎样让瑞云社区居民们的幸福指数提得更高,还有,蒋婆婆等几个受助者还需要做一次回访等等。有《七绝》一首为证,诗云:
少小蓬溪重孝行,
瑞云履职见忠诚,
情倾公益人心暖,
圣洁莲开耀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