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银的人格魅力 一一记一个尽心尽职村民组长

发表时间:2019-08-26 14:07 来源: 责任编辑:曾元孝


边远镇的村民组长


当周远银深情地叙述他生活的那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说着他的人生故事时,听者的心会由哀的感动和赞叹。

清流是新都区的边远镇,周远银所处的广泉村一组则是该镇的角落,与彭州市边界接壤,成汶铁路相隔,边远中的边远,站在家门口,看到的是被大坡小坡阻碍着的田地,土质粘,若遇大雨,未硬化的村道泥泞难走。此地的土地流转困难,与全镇相比,相对落后,经济条件也差。就这么一个地方的村民组长,却颇受村民称赞,因为他是好人。

周远银待人宽厚,提到一个村民组长应该为村民做好事,尽心尽责,他掏出了心窝子的话。可是,一旦说他是好人,是新都好人,便再三说,别写他,他算不了什么,他为人做事就是那样,习惯了。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出生的周远银,六十多岁了,还看不出他的苍老,因为心地坦荡吧。他对这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而又肥沃的土地有深厚的感倩,热爱这块土地上的人。作为步入老龄的农民子弟,周远银的文化水平不高,小学毕业,他在外搞建筑十多年,受到现代文明的熏陶,有着清流农民朴实厚道的品格,心胸又比一直在家务农的庄稼人开阔。在建筑工地上,周远银担任管理,为他日后作好村民组长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周远银是一九九五年或一九九六年回到家乡的。

回乡是人生的转折,对于一个热爱家乡的人来说,则预示着新追求的开始。周远银说,在外久了,当初回来,总觉得有些看不惯,是那种陌生感,就像一个游子,见到久别重逢的母亲的深厚感情。因为眼界开阔了,他看到发展了中的村野生机勃勃,所存在的问题也待解决,看到了有的村民在淳朴勤劳中的自私,如何让土地和人变得更好,是周远银对家乡更深沉的爱。

周远银是二0一六年开始担任清流镇广泉村一组的村民组长的。最初,上级领导来动员他,他还有些犹豫,也曾拒绝,那是他还没有准备好,害怕辜负了父老乡亲。是强烈的责任感使周远银最终担上了村民组长的担子。在农村基层干部中,村民组长是最小的,而要真正把工作做好,尽心尽职,卓有成效,却是一种不可小看的重任。这个村民小组有二百多亩农田,五、六十户人家,一百八十多个人,居住在潘家大院子、刘家庙子和赖家院子,另有三家散户,看似一个小天地,却是一个人生的大世界,周远银任职三届多,这十年来留下了多少让我们感叹的事。

 

视曹氏兄弟为亲人

 

曹上洪、曹上良兄弟俩与周远银一家都在潘家大院子居住。曹氏夫妇过世认后,两个女儿也先后出嫁,偌大一个家庭就剩下有智力障碍的兄弟俩,没娶妻的单身汉日子本来就像狗嚼过的棉絮,糊里糊涂,混混沌沌,远嫁的姐妹鞭长莫及,不能回娘家照看,兄弟俩又是那样的精神状态,那人生那日子过得就可想而知了。周远银说到曹上洪、曹上良兄弟俩忍不住叹息。

周远银是个好心人,担任村民组长认后,十余年来一直关心照顾曹家兄弟俩。

想起来,这兄弟俩也让人够揪心的。曹上洪去世以后,村上的干部送曹上良去敬老院。他高矮不去,骂人,乱骂。赖在屋里就好好呆着吧,他偏偏不,做出一些七奇八怪的事儿,让村干部和村民既难过又担心。他种庄稼老套,近乎瞎种。村上的干部体贴他,给他送去一个圆形的粮仓,第二天早晨就被他扛出来扔在林盘里。逢年过节,村上的干部买上东西去慰问,他提起来就往外甩,甚至有几次,疯魔劲儿来了,还要拿出刀砍人,弄得大家非常尴尬。像人们说,那曹上良脑壳像进了水似的,突发奇想,用水泥和泥巴修房子,干部害怕出安全事故,找人给他推倒,没过两天,他又开始修,那混沌的思维和执著让人难以理喻。也许,他还因此生怨呢,常常骂人,骂脏话、粗话。曹上洪在世的时候,也因为智力障碍,和弟弟一起做出很多叫人哭笑不得的事,比如外嫁的姐妹回娘家看看,眷顾可怜的兄弟俩,准备拿点钱给他们,他俩死活不开门,好像来了强盗,要抢劫他们,本是同根生的姐妹满眼泪水。

人呵,为什么会是这样?组上的人遇上兄弟俩,大多绕道而行,或者看着他俩的身影,心里不是滋味。

周远银没有嫌弃这兄弟俩,主动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周远银那炽热的真情和亲情,融化着兄弟俩那碍障的心,似乎被清溪冲冼了,居然不排斥,有事还去找村民组长帮忙。周远银经常去兄弟俩的田地里转转,该种该收该如何管理,教他们,有时放下自己田里的活路去帮忙。身为一组之长,有很多心需要周远银去操,很多事要他去做,他把曹家兄弟俩的衣食住行、寒暑冷暖放在心上,兄弟俩缺什么,把自己家里送过去;生病了,送去医,好多时候还要贴医药费。三伏天雨水多,哪怕半夜三更下大雨,周远银也要起床去看兄弟俩的房子漏不漏。在村民的叙述中,我头脑中浮现出周远银雨夜为兄弟俩检修屋漏的情景:风大雨猛,还有闪电炸雷,搭梯子上房的周远银浑身精湿,这就是一个村民组长对并非亲属的亲情!人心都是肉长的,兄弟俩再智障再混沌,感恩的根还是有的,难怪对周远银态度与众不同。

后来,曹上洪去了敬老院,周远银每年都要买东西去看望几回。

那曹上良确够混沌的,把居民身份证、取农田耕保金的卡丢在粪桶里,泡坏了,周远银重新给他办。不知已经六十多岁的曹上良知不知道,周远银帮他重办证件,跑了几个地方,自己掏钱,医保也是周远银替他出钱买的。

 

她记住那份情

我第二次采访周远银是去他所在的村民小组,正值农历立冬的下午,天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我撑着伞,骑着自行车,一路询问,找到了这位好组长的家。周远银不在家。在等候周远银的妻子回家的时候,我注意看了他家居住的院落和田野,正如周远银所说,该村民小组的经济条件较差,从农家人的住居即可看出来,田园也觉闭塞。周远银的妻子回家,匆匆采访以后,便由她把我带到寡妇欧文先的院门前。

周远银的妻子冒雨离去了,我这才发觉欧文先是我骑车路过看见的,披着雨衣在路边田里栽油莱子的女人。她个子小,因为劳累,有些瘦弱,与村民组长的妻子一样,最让人感到亲近的,是农村女性的朴质和善良。

欧文先的丈夫过世十多年了,有一个女儿,招的女婿,女儿、女婿和孙女都不在家,她独自守着一个院落,耕种三亩多田。她说,女儿和孙女偶尔回来看她。一个人种那么多田,真有些累,多亏周远银主动帮助她干一些体力活。说到周远银,欧文先少不了赞美。她告诉我,周组长人好,夫妇俩都好。周组长不仅在农活上帮助她,还照顾她,安排她扫村道,一个月一百元钱,添补了零用。果然,尽管下雨,广泉一组那条村道,仍然干干净净的。后来我才知道,若遇检查或村组有客人来,周远银夫妇主动帮欧文先扫,尽义务。

我从欧文先的口中知道,周远银还帮她检修房子。她说,周组长懂得泥工活,帮助组里的其他人检修房屋,都是帮忙,尽义务。她给我说了许多周远银帮助村民的事,发自内心的称赞。

离开的时候,欧文先冒雨送我,她指着家门外小沟上的桥、小沟上下的桥、另一条溪上的桥、顺着小河在雨中伸向远处的主道上通往田里的桥,给我说,都是周组长为了方便大家,主动搭的。这我知道,是周远银自己掏钱,买旧预制板修的,而由村民不经询问说出来,亲自看到,感受则更深。

周远银把全组人的冷暖放在心上,村民对他的称赞,是真情的回报。

 

比金子还贵重的情意

 

本来还想去采访一个姓李的村民,欧文先在风雨中带我过去,可惜门上挂着锁,无缘,只好作罢。那个李姓村民,上个月跌伤了腿,把膝盖的主筋摔断了,如今还在医院里,周远银去医院看望过他两次了,他自然心存感激。而他的弟弟李某某更叫人挽惜和感叹。

李某某四十多岁,妻子疯了以后,死了,留下一女,已嫁。估计因人生的不幸,他变得很懒散,好酒,有一个钱吃一个钱,作为一个农民,居然是那样的生活状态,村民对他很不看好。因为喝醉了酒,他把腿摔断了,需要截肢。周远银很着急,为他募捐筹款。可是,李某某在村民中的口碑不好,加上说话少涵养,不少人觉得他讨厌,不愿捐,周远银和妻子带动捐了,然后挨家挨户去说服动员,掏出了一颗为人解难的诚心。是呵,都是土生土长的,一块儿生活了这么多年,如今遭了灾,宽容些吧!

真情打动人,相信村民们为周远银的心胸和感情所感动,绝大多数人都捐了钱,干部和村民们捐的是对同组村民的同情和帮助,盼望他能从人生的沉落和不幸的灾难中走出来。周远银说,算起来,给李某某捐了一万多元钱。那是比金子还贵重的情意,希望李某某会去体悟,重新振作起来。

周远银不仅帮助本村民小组的人,对别组的农户也曾出手相助。广泉村八组的曾传贵房子垮了,周远银请昔日在外搞建筑的几个师兄弟去修,不料有一天架板断了,一个泥工被摔伤,幸好不严重,未伤到骨头,自己医,花费了一百多两百元钱,他两次买东西去看望,也花费了一百多两百元钱,这是朴实的真情。

 

当家才知柴米贵

 

一个村民组长好比一个家庭的当家人。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当家才知柴米贵,这是真言,也是实话。周远银体会到,要当好一个村民组长,也挺不容易的,你得尽心尽责,真心诚意地为大家服务、做事,才能问心无愧。

广泉村原是清流镇的干坝子,泉凼多、车水的车房多,故有广泉之称。虽说早已告别了牛拉着车盘车水的农耕日子,而今在淹田插秧时仍然要抽机井的水补充都江堰水的不足,以此赶上最佳季节,确保丰收。抽水要用电,用电即花钱,二百多亩田使用三、四口机井,各家各户栽秧子的时间有早有迟,需要合理调节,既不误季节,又要大家满意,也不能浪费电,周远银在管理,随喊随到,哪怕半夜三更也赶忙去。

组上的路没有错车道,车来车往很不方便,周远银自己去买沙石水泥,自己做,一个人把它修好。他告诉我,修路搭桥,他前前后后买材料花了几百元,自个儿是泥水匠,动手做就行了,为大家辛苦点,累点,没什么。这是一个朴质的农村基层干部的心声吐露,只有仔细去体味,才知道它的珍贵和份量。

广泉村一组需要修的路一千四百多米,由于村上公共资金紧张,如今还有四百多米未修,为这仍然雨后泥泞的路,为这一部分村民的方便,他四处奔走,去争取专项资金。

一个村民小组里,难免没有纠纷和矛盾,家庭内或邻里之间有了磕磕碰碰的事,来请村民组长公断解决,那是村民对周远银的信任,他也是随喊随到。

当然,也有难办的事,比如因资金缺欠未修的四百多米路,不可能在一年内全部解决,谁家门前的先修,谁家的后修,全凭周远银去说服、调解,让迟修的村民理解,退让一步,今年没修明年修。处理这类看似鸡毛蒜皮的事,关系到一个村民小组的和谐、团结,要妥善地解决好,大家都满意,需要村民组长自身的清正和诚信,还要有一定的水平和智慧,周远银能圆满地做好这些看似小事又是大事的工作,显现了他很强的工作能力。

村民称赞周远银处事公道,待人真诚。因此,他在当地的威信很高。

 

周远银的精神和魅力

 

那片田野,那些农家院落,弯弯的村道,小桥、流水,一年三百六十天,十个年头,春夏秋冬,寒暑酷热,不知周远银留下了多少脚印。他为村民忙碌,操心,做了多少人们知道和不知道的好事。而他做好事并非要让人知道,类似他人生中的一个习惯,这是最可贵的。也许有人认为,为村民义务修修桥,补补路,帮困难的人家一点儿忙,算不上惊天动地的事,那不妨反省自己:你不为名利,十年如一日的做了吗?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许多人做不到的小事、大事,凸现了一个农村基层干部的可贵精神和周远银的人格魅力。

仍是那个雨天,我撑着雨伞,看着周远银的家,有了很深的触动:就那么三间多很旧的平房,待走进屋里一看,没有像样的家具。周远银的妻子告诉我: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患心脏病过世了,小儿子是残疾,不能做活路,得由父母照顾。就这样一个在边远镇的农村经济条件属于中下水平的家庭,能够自己掏钱为组上做公益事,那就不是几十元、几百元的份量了!

周远银的妻子摔伤了胸部,至今未痊愈,若遇到需要,她仍然抱着扫帚,和丈夫义务打扫组里的道路。她的话和丈夫说的一样朴实、真诚: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多做好事,积德行善,他们也习惯那样做了。助人有福,行善有福。积德行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今天值得提倡的,周远银在坚持不懈地实践着,并让自己的妻也实践着。如果在新都乃至全国有更多这样的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我们会更加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