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脚迹 一一记永不褪色的曾德英

发表时间:2019-08-20 11:08 来源: 责任编辑:sll

   一


    见到曾德英,让人感到意外。同是清流人,常到邮政代办处去取信件什么的,没想到邮政代办处的那个瘦小精神的老婆婆,就是要采访的老共产党员曾德英。在清流镇飞石村一组的光辉大桥附近,在那个农家小院里,和曾德英交谈着,院子外的河水静静地流,流过一个姣好少女走到老年的漫长岁月,那脚印清晰地浮现在人的脑海里。

    一个人对养育过自己的土地是有深厚感情的。清流是传统的农业镇,新都的粮仓,飞石村有大石文化的美丽传说,一九四零年八月在新民镇出生的曾德英,至今已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六十年,把她的美好青春、精力和感情都奉献给这片热土了。

    应该说,曾德英初次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还是一个妙龄少女,可以想像到她的美好和风姿。她一九五七年和飞石村的鲁德福结婚,那时刚刚十七岁。初为人妻的她,和丈夫生活在土墙的农舍里。春种秋收,油菜花金黄馥郁,嗡嗡吟唱的土蜂在土墙里筑巢,生儿育女。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五八年,十八岁的曾德英入党了,也许她是飞石村最年轻的女共产党员,风华正茂。

 

 

    从一九六四年开始,曾德英先后担任生产队长和大队妇女主任,年轻的女共产党员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曾德英说,实际上是,她担任大队妇女主任期间,也兼任生产队长,那时候上级的要求那样,大队干部兼任生产队干部,二十四岁的她,为全大队的妇女和生产队的男女老少当家作主,肩上担子的份量可想而知了,需要年轻女共产党员的公正、清廉、热情、魄力和包容。在金黄的稻浪中,在油菜花海里,在成熟的麦田间,纵横的阡陌,流淌的小河,昔日的光辉大桥、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烈日下,风雨中,酷暑严寒,开会,贯彻上级下发的政策,以身作则,在田野里劳动,淌着汗水,和社员促膝谈心,她还有家庭也有了儿子,在人生旅途中,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几十年过去了,曾德英的脚印还是那么清晰。一个人有必要回头去看自己,反省自己,曾德英问心无愧。

 

 

    新都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的介绍材料说,曾德英在担任生产队长期间,舍小家顾大家,一心扑在集体生产上,努力为社员争取正当的权益,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在社员中享有相当高的威望。

曾德英是一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

    曾德英为社员辛勤、劳累,而她从来不吃社员一顿饭,几十年来都是如此,让人敬重的清廉。

    曾德英说,那时候她真忙,深感肩上的担子重,为了大家,再重也得担起走。她说到了这么一件事一一

    一个社员因为误解和冲动,打伤了她的脚。双脚都伤了,那是多么的痛,更痛的是心里。不少人都很气愤,镇上要批斗那个社员。曾德英说,算了,我自己医。她以自己的宽容保护了那个社员。都是在同一块土地上生长的,让他自个儿去反思吧。相信那个社员明白事理认后会暗暗自惭,心存对曾德英的感激和敬重。

    这是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坦荡胸怀,社员们对曾德英的信任,不能不说也与此有关。

 

 

    曾德英任大队妇女主任的时候,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耐心做好育龄妇女及其家属的工作。曾德英为此花费了多少心血,有多少难忘的经历和感受。

    对育龄妇女,曾德英是认亲姐妹般的深情在做工作,捧出了她那颗热辣辣的心。

    不必回避这样的问题: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工作不好做,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熏陶的乡村里,若遇到按政策需要送医院引产的妇女,有的会哭,会骂,躲,拒绝。曾德英理解她们的感情,也体味到她们的内心,她总是苦口婆心,晓之认理,动之认情,融润着她们的抵触情绪,还要做这些妇女的丈夫乃至公婆的工作。

    有的妇女不愿去医院引产,倒在床上不起来,曾德英用脚盆倒上热水,蹲在她面前,给她细心地洗脚,再给她穿上鞋。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她能不触动吗?也许还会涌出泪水,那是真情的交融。

    还有的妇女被送到医院引产,曾德英给她们端水送饭,洗脸抹身,端屎端尿,好似一个义务的保姆、月嫂,而那是亲情,曾德英像对待亲人一样照顾她们。她们是不会忘记的。

 

 

    曾德英视育龄妇女为亲人,是她的亲姐妹。有一个郭姓社员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不幸是兔唇。那女人非常悲伤,以泪洗面。曾德英去陪伴她,劝说她,以亲情和炽热的心抚慰她。兔唇的孩子也是鲜活的生命,也是母亲的儿子,既然他来到了这个世界,就和母亲有缘分,就应该好好养活他,培养他长大成人,日后过上幸福的生活,为国家的富强美好贡献力量。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骨肉之情是割不断的,那是人世间最重最深的感情。可以想象,那位觉得自己不幸的年轻母亲是怎样紧紧地抱着兔唇的孩子,在曾德英面前泪水直流,而那颗心坚强起来了。曾德英也是朴实的女性,分娩不久的年轻母亲,一心想着似姐妹似亲人的大队妇女主任,心的交融和感情的流淌,是平常百姓家最动人的画面,会永远留在中国的乡村历史中。

    曾德英回忆,说来难以让人相信,当时飞石村出生了三个兔唇的孩子。我国的医学是渊远流长的,是较为发达的,这些孩子经过后来的医治手术,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是幸运的,幸福的。不知他们是否记得如今已经年老,当年为他们的生存和成长而操心劳累的、风华正茂的阿姨,一个踏踏实实工作的大队妇女主任?

   在与曾德英的交谈中可认看出,她的付出并不希望任何回报,那是她应做的工作。这是很可贵的。

 

 

    岁月匆匆,人生如旅。在人生旅途上,曾德英问心无愧,没有虚度年华。转眼到了一九九二年,曾德英五十二岁了,卸下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担子,而她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停步,她得接着留下的脚印继续向前走去,永葆青春。

    不知曾德英离职的时间是春夏秋冬的哪一个季节,哪一天,离职的过程是怎样的,有些什么难忘的故事,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她那坦荡的心里,想着今后怎样为人民服务,以共产党员的合格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也许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自家的农舍内,她反复考虑过这些问题,回想过自己留在岁月里的脚迹。或者在某一个夜里,田野静静的,曾德英作过思考。只有对人生负责的人才会这样,庸碌者混混沌沌的过日子。曾德英的心胸、精神都值得敬佩。

 

 

    人们常说,要体现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在曾德英的人生辞典里,那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的为人民、为村民服务。

    介绍曾德英的材料说,一九九三年,村上准备找一位投递员,由于村上给的报酬过低,许多人都不愿干。后来村干部找到曾德英,曾德英说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不能给组织提条件、讲报酬。这是曾德英的真心话,她内心的坦露。

    曾德英由一个村民称赞的农村基层干部,成为一个村民不愿干的投递员。还是那样的乡村公路,那样的村道,曾德英曾经留下的脚迹仍然清晰,她没有停步,角色转换了,继续往前走。从此以后,曾德英每天都背着十多斤重的邮件和报刊,无论天阴天晴,刮风下雨,行走在全村各组的小路上,她准确及时地送到各家各户的,不仅是报刊和邮件,还是真情和友好的纽带。

    曾德英从背上邮包至今,二十多年了,她没有因任何原因请过一天假,也没有因为个人或家庭的私事延误过一次投递。随着时代和互联网的发展,不可否认,这两年的信件确实减少了许多,而各种表格、罚单、保险公司的保单等等却增加了不少,投递任务更加繁重,曾德英没有嫌麻烦,仍然每天背着邮包,穿行在全村的院落之间。

    曾德英担任投递员的报酬,一年只有一两百元,后来涨到几百元,二零一五年才涨到了一千二百元。曾德英这样说,为人民服务,大事不能干,做小事嘛。就算这是小事,她也干得兢兢业业,并不在于报酬的多少,这可彻见曾德英的心境。

 

 

    曾德英骑不来自行车,步行,几十年来,一步一个脚印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迈着坚实的脚步,投送报刊和信件也一样,若遇雨后,她留下的脚印会更清晰,更深,是人生苍桑的记录。

    曾德英不当村队干部了,转换为普通的投递员,二十多年的投递生涯,而她并不普通,她爱岗、敬业,她心里还装着整个村,装着父老乡亲,希望家乡变得更好,人们生活得更加快乐如意,为此,及时向村干部反映相关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从某种角度说,曾德英仍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她朴实,善良,节俭,勤劳,乐于助人,看到别人忙不过来,主动去帮忙。

    在和曾德英拉家常的时候,她说,几十年了,很多事都记不得了,做了就让它过去了,谁还去记它呢。在众人眼中,很值得让人学习和钦佩的事,她却觉得没什么,说,那是她应该做的。她说过这样的话:我说不来什么,都是老实话,我是做实事的,为大家做事,并不希求什么,心里很平静。

 

 

    曾德英说,她所在的村民小组有八个共产党员,转走一个,如今还有七个,她担任党小组长,已经十年了。

曾德英只有小学文化程度,而她坚持学习党的文件、资料和党报、党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做一个合格党员等系列指示,她也要党小组的成员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永葆青春。

 

 

    也许因为过多的操心和劳累,曾德英显得苍老,但当听了她事迹以后,在她的身上又能够看到了她年轻时候的青春和魅力,这应该缘于她的心没有老,难能可贵。

    曾德英的丈夫鲁德福今年八十五岁,比曾德英大九岁。曾德英随时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对儿子的要求很严格,儿子们也很成才,这是农家夫妇的欣慰。曾德英夫妇所居的小院,整洁、安静,三间早年修的平房和一间猪圈房己经很旧了,小院里有慈竹和樟州柚树,喂有十只鸡。去采访她的那个星期六,曾德英不去送报刊,一派安享晚年的气氛。

    曾德英说:那小院、那住房是她的二儿子鲁邦贵的。她和丈夫的住房,也就是土蜂唱着歌的土墙农舍,早已在岁月中倒塌了,成了竹林。儿子去新繁金地小区定居以后,把乡间的房院给予父母居住。一个担任多年农村基层干部的老共产党员,没有为自己留下什么财产,连居住的房子也是儿子的!真让人感叹。

    曾德英却很满足。因为,她把青春和精力献给了她热爱的工作和事业,她得到的是人们对她的尊重和敬佩。

曾德英的精神世界是富有的。

 

十一

 

    从老俩夫妇的穿着和家里的陈设可以看出,曾德英和丈夫过着俭朴的农家人的生活。

    在那有传统色彩的农家小院里,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农村基层干部、一个女共产党员、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女性,从少女时代到如今的老年,几十年,一步步走来也真不容易,小院外的那条大道,祖辈的人走过,曾德英走过,它静静的躺在苍穹下,是农村发展、改革的历史见证。

    曾德英无意间说出的话,总是能够触及灵魂。她说,到了中午,左邻右舍知道她此时在家,都爱到这小院里来,有的正吃午饭,还端着碗,大伙儿说说心里话,拉拉家常,亲亲热热。一个任职多年的干部退下来以后,能有如此的人缘,多么不容易呀!这是村民对曾德英的认可。

    人生如河。

    小院外,大道边的河在流淌着,诉说着边远乡村的故事,曾德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