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编传人朱木兰 ——成都荣龙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木兰先进事迹

发表时间:2019-08-14 16:56 来源: 责任编辑:zz

     2011523,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成都市新都区的新繁棕编榜上有名。

      位于川西平原腹地的新繁镇,是一个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老乡镇。这里家家户户都会一项技艺——棕编。新繁棕编源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作为民间工艺精品,早在200多年,新繁棕编就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国家,也曾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赠送外国友人的礼物,获得极高评价。

      然而,在80年代中期,新繁棕编曾陷入最低潮,朱木兰白手起家,重振棕编,使得拥有200多年辉煌历史的新繁棕编走向世界。

不辞劳苦  振兴新繁棕编

      朱木兰,成都荣龙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繁棕编)代表传承人。195211月出生在郫县,1972年嫁到新繁龙安乡和潘丰顺结为夫妻。

      那时的新繁,编织棕编是每个妇女都会的一门手艺。朱木兰入乡随俗,很快在婆婆那里学到了编织棕编的技艺。心灵手巧的朱木兰经过几年的磨练,她的棕编技艺已经出类拔萃。1978年,新都县外贸公司在新繁设立了棕编加工点和收购点,技术超群的朱木兰在加工点当上了一名技术工人。80年代初期,由于产销两旺,新繁棕编在民间处于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可是好景不长,1986年的时候,由于外贸不景气,新繁棕编出现了严重滞销的局面。随即,新都外贸工资在新繁设立的加工点和收购点被拆除。不但朱木兰失去了工作,每个靠棕编收入来维持生活的家庭也陷入了困境。

      在新繁棕编最困难的那几年中,朱木兰学过裁剪、当过裁缝,甚至还学过做板鸭。可她心里最惦记的,还是棕编。

      1989年,朱木兰牵头成立了成都荣龙帽业有限公司,坚守在这块老祖宗留下的宝地里。2005年下半年,棕编市场前景看好,产品供不应求。朱木兰适时牵头成立了新繁镇妇女棕编协会、新繁镇棕编合作社,全镇有800名妇女报名参加。朱木兰对社员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大力拓展棕编市场。到2006年,合作社已发展社员2280人,成立了理事会,制定了完整的章程,并实现年收入1000余万元的可观效益。

      200611月,新繁棕编被成都市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远销法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2008年,新繁棕编又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为了新繁棕编,朱木兰成了大忙人。2011529日,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节开幕。新繁棕编在主会场有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展厅。作为新繁棕编的领军人物,朱木兰负责展厅的布展、守展、解说,还要兼顾棕编工艺品的销售,忙得不可开交。记得以前最忙的时候,她和丈夫近半年未见一面。

      那是1988年初,一位昆明老人写来两封信,一封寄到了新都工商局,一封写给了新繁工商所,想了解从新都批发棕编帽子的情况。从没出过省的朱木兰,“仅凭一封信,就在村里收购了400顶帽子送去昆明”。

      销路出奇的好,但这可忙坏了朱木兰两口子。那时,从成都坐火车到昆明,单程需要20多个小时。近半年时间里,朱木兰和丈夫轮番往昆明跑,不是她在去昆明的火车上,就是丈夫在回成都的火车上。“只晓得各自在哪趟火车,错车的时候总是往对面车厢里看,但从来就没有遇见过。”

      “浙江的一个厂家说,朱木兰,你名气大哦,外国人都晓得‘中国四川朱木兰’。”朱木兰说,她就是停不下来,“60岁的人了,却有着一颗40岁的心”,她有信心让新繁棕编进一步发扬光大。

55岁入党  带领上千妇女致富

      55岁,按理说,应该是一名妇女正常的退休年纪。2005年,朱木兰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朱木兰说“我就是一个农民,哪来的什么退休。对于入党这件事,我可是想了一辈子,别以为我说的是大话套话,入党真的是我做梦都想的事情。要不是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哪有我现在的生活……”

      “我是2005年写的入党申请书,但当了一年的预备党员后,2006年却并没有转为正式党员。”那一年,村支书怕朱木兰有什么想法,专门来找她谈话,“我对支书说,没通过说明我还没达到要求,不对的地方请组织提出来批评,我改正。”

      第二天,朱木兰就又一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终于,在2007年,她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其实,无论是不是党员,30年来,朱木兰在新繁镇一直起着模范先锋作用:四川省先进个体工商户、新都区政协委员、成都市个体私营经济协会副会长、成都荣龙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新都区新繁镇棕编合作社社长、新都区新繁镇妇女棕编协会会长等等。

      为了让新繁棕编这门民间工艺传承下去,朱木兰把培养年轻人作为传承棕编文化的主要内容。朱木兰的儿子,今年37岁的潘福东在母亲的熏陶下于1996年开始从事棕编销售。今年29岁的王芳和27岁的罗志勇也是朱木兰着力培养的新繁棕编传承人的代表,他们在朱木兰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这门艺术。

      如今,在新繁从事棕编的人达到6千余人,年产值接近1亿元,许多家庭在朱木兰的带动下因为棕编而走上了致富路。

关爱社会  投身公益事业

      天道酬勤,富裕起来的朱木兰没有忘记回报社会,近年来,她一直致力关心贫困妇女,扶助贫困儿童,用她满腔的热情积极投身到社会公益事业中。

      2010年,朱木兰担任新都区个体私营经济协会会长、总支书记,她带领协会在党员中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活动,在反哺社会公益事业中做表率,展示党员风采、树立党员形象。为了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向斑竹园社区捐赠体育用品价值4000余元。针对部分个体工商户会员经营尚未走上规模,生活还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她深入到贫困会员中,开展送温暖活动,共走访慰问贫困会员及受灾会员108户,支付慰问金23400余元。

      她先后为10位贫困学生解决了每人2000元的学习费用。2004年,太平村3社的贫困女生黄某考上大学,但因为家庭十分困难,没钱读书,朱木兰知道情况后,慷慨解囊,主动找到村妇女主任,要求资助她完成学业;2009年,为斑竹园会员子女胡航佳资助学费2000元。2009年新庞村3社农村妇女彭小琴,28岁,得了霉菌性支气管炎,并引发并发症,生命垂危,在妇联的号召下,她再次伸出援助之手。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为支援灾区群众重建家园,朱木兰不仅主动到社区为灾区捐款捐物共计1万多元,同时她又以新都个体私营协会会长的身份,多方筹措,发动广大的个体经营业者们踊跃捐款、捐物,共筹集资金29万元,物品80余万,并亲自送往彭州、都江堰灾区。在灾区,她不断同灾区的妇女同志交心谈心,鼓励她们自强不息,生产自救。

      2010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棕编产品滞销,严重影响棕编产品收购,但为了不让广大的棕编编织者利益受损,她仍咬紧牙关按棕编协会保护价进行产品收购,她说:“我们的棕编艺人不容易,她们有‘想头’,棕编文化才能发扬光大。”